教改动态第279期 |
日期:2017-6-1 15:28:42 文章来源:高教研究室 |
2017年第17期(总第279期) 2017年5月29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
南京晓庄学院:实行“导师制”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 哈尔滨商业大学:培养落地人才,服务地方经济 武汉工商学院: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简讯:五校联盟允许学生跨校修学分
【对外经贸大学:“把舞台让出来,学生当主角”】 “井冈山精神距今已经90年了,今天还讲,有意义吗?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政课老师马巍在讲授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开场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。这节课的内容是“道路决定命运——井冈山道路的探索与井冈山精神”。 马巍的讲授从1933年《东方杂志》向国人征集中国梦开始,从各方仁人志士探索近代中国出路的努力,到中国共产党早期寻路的失败,再到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必然,短短20分钟引领学生完成了一次“艰难的寻路追梦之旅”。 授课过半,马巍退下讲台,开始播放一段视频。视频中的主角正是这个班的几名学生,他们记录了自己走进国家博物馆寻访井冈山精神的过程,并且自己总结出了井冈山道路所蕴含的实事求是、依靠群众和艰苦奋斗的内涵。 原来,这正是对外经贸大学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课程的特色所在。在专题讲授之外,还有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,在本学期“道路决定命运”的大主题下,全班学生分成10个小组,按照井冈山精神、延安精神等10个题目分头展开社会实践,并在讲授相关内容的课堂上汇报讨论。 “其实,我以前不太喜欢这种活动,觉得是空喊口号。但是通过这次实践,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太极端了。”在同学们的掌声中,小组成员景瞳走上讲台分享自己参与实践的心路历程,“我们研究井冈山精神,就是要以史鉴今、用在当下,更好地建设党,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党和国家的关系。” 一阵阵掌声、笑声,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毫无困意,教师也仿佛忘记了坐在后排的专家,妙语连珠、挥洒自如。 “教师独自掌控课堂的灌输效果并不好,学生更喜欢引发思考的课堂。教师应该把舞台让出来,让学生成为主角,帮助他们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中掌握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。”下课后,马巍告诉记者。 (《中国教育报》2017年5月23日) 【南京晓庄学院:实行“导师制”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】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发展大会上,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刘飞和该院其他32名同学一起,提供随车讲解。参与本次志愿服务的有南大、东大等7所高校,晓庄学院是其中唯一的市属本科院校。 南京的大型活动很多,在需要志愿者提供服务时,组委会往往首先想到晓庄学院。在校长许承明教授看来,这是学院近年来紧贴市场需求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然结果。 “2020年,南京将建成‘国际软件名城’,届时涉软从业人员达100万人,软件和信息服务人才缺口十分大。”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长伟说,2010年该院首开软件工程专业,并先后联合“江苏微软技术中心”“东软集团”“达内集团”等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优化人才培养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把产业需求、资源和优势都纳入到办学过程,“目前这个专业90%以上的毕业生流向了企业信息化管理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企业,其中不乏有学生被中兴、华为、阿里巴巴等名企录用。” 该校旅游与管理学院院长段继业说,截至2015年底,江苏共有星级酒店751家,但目前星级酒店的管理层仍主要依赖国外培养,人才严重短缺。“作为全国特大城市的南京,仅有2所民办高校开设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,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。”段继业说,新专业瞄准酒店中高层管理人才培养,除了基本的酒店服务技能,英语、礼仪、文学等综合素质在培养方案中也占了相当的比重。 为了最大程度提升本科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,晓庄学院还在全校范围内实行“导师制”,学生一进校,就配备专业教师为“导师”,随时解决专业上的问题。同时,学校大力建设校内实践及校外实训平台,完善创新创业课程,近年来,每年有数百名学生在全国和省级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,学生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。 (《南京日报》2017年5月22日) 【哈尔滨商业大学:培养落地人才,服务地方经济】 培养“双创”精神,让复合人才成为龙江建设者 哈商大一直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构建了“创业教学、创业模拟、创新训练、创业实战”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。多年来,哈尔滨商业大学一直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主线,搭建项目孵化平台,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,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并实现了梦想。哈商大还依托国家级经管实验示范中心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平台,培养复合型人才,累计培养14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。 理论结合实践,用新型智库服务龙江发展 2017年4月,“黑龙江省商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(2017)”正式发布,报告的编制者,正是哈商大的商业经济研究院团队。其实在2016年,哈商大商业经济研究院团队就在历时三年辛苦调研后,研发编制了“黑龙江省商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(2016)”,填补了国内在商业景气指数领域研究的空白。 实际上,商业经济研究院团队只是哈商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哈商大最早提出东北亚经济圈协作开发的学术理论,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、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、国企改革、省市商圈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咨询论证。在服务龙江的基础上,哈商大还积极为国家战略布局服务。学校发起成立“东北亚学术论坛”并出版文集,得到“上合组织”峰会广泛赞誉,被外方尊称为《哈尔滨文集》。倡议联合发起“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”,推动中俄教育领域深度合作。通过连续11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,为亚洲、非洲、南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等7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政府官员、企业高管和学校教师进行培训。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,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 一直以来,哈商大致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坚持教代会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。在学校民主管理、师德师风建设、“三育人”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、女工工作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、送温暖献爱心、关爱学生、文明创建、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。哈商大还一直注重广泛开展志愿工作,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。学校先后承办全国第四届特奥会、全省农民运动会、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等大型赛事。选派志愿者为奥运会和大冬会提供志愿者服务。成功举办2016美式橄榄球青年组世锦赛,促进了中外文体交流,推动了龙江旅游和文体产业发展。 (《黑龙江日报》2017年5月20日) 【武汉工商学院: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】 四个对接:突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,武汉工商学院确立了四个对接的人才培养特色,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的零距离对接。 将专业发展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。学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,优先发展数字、网络、电子商务、节能环保、生物制药等现代高新技术类专业,重点建设信息、物流、金融、文化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,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。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,对接区域产业群,逐步形成集成度高、区域(行业)急需、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发展格局。 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。学校实施校企共同优化专业设置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。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小组都到相应企业调查各种岗位对人才知识、能力与素质的要求,从而建立了基于岗位要求与能力导向的“平台+模块”课程体系,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前提下,嵌入符合企业就业岗位要求的课程模块。每门课程也基于岗位要求拟定教学大纲、实施教学计划、开发教学资源、确定教学评价标准。 将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。学校根据企业工作性质,采用更为灵活的“2+X”等模式,校企共同制定学生从学习到实习过程的衔接方案和运行机制。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建实验室、研究院,共建创新创业合作平台,共建实习实训基地。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深化合作,搭建模拟企业生产、工作流程的教学情境,让学生在校期间也能接受到企业“现场”的教育感受。 将科学研究、技术创新与解决企事业单位实际问题对接。教师的科研选题立足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,学生的毕业论文(设计)选题体现应用性。学校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。 五大课堂:多种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优化第一课堂,导与学结合。学校以立项激励为驱动,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,以学生能力考核为导向,通过课前导学、课中互动、课后拓展、考核多样、结果导向等多项措施,推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,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,系统、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、解决问题的方法,为其他课堂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。 丰富第二课堂,激发学习内动力。学校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重点,以“社团活动月”“七彩”科技文化节、弘德博问大讲坛、中部金融讲坛、长江生态讲坛及校内外两级竞赛等为载体,建立了“校院组织、专业教师指导、学生自主管理”的运行管理机制,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,使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更有深度、学生参与面更有广度。 夯实第三课堂,做与学结合。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目标,对实践课堂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,即专业认知模块、项目实训模块、社会实践与服务模块、职业训练模块、创新创业模块等,同时出台各模块质量标准并督促执行,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,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。学校搭建了“基础实践、校内实验实训、校外实习实训、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、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”等五个平台,构建“基础层次、综合层次、创新层次”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。 拓展第四课堂,推进自主学习。第四课堂具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、自主性强、学习交流不受空间与时间局限等优点,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。学校一方面加强网络资源建设,引进优质网络课程;另一方面针对教与学的时空分离的问题,建立导学平台,指导帮助学生,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。 开辟第五课堂,拓宽学习视野。学校与美国、加拿大、泰国、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合作,建立“分段培养、学分互认”等多种合作模式;配合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成立新丝路国际学院,与沿线63所高校建立联系,探索双学位、本硕连读等模式;开设有国际经济贸易专业(世界语方向)订单班,被授予“亚太世界语经贸教学基地”称号。 三大工程:保障学生成人成才 价值观领航工程。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,以“三爱”教育为重心,打造“第一课堂、第一阵地”,开展思政课的建设与改革。学校长期坚持开展以“感恩父母、感恩老师、感恩社会”为主题的感恩盛典系列活动,构建了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,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内动力和正能量,引导学生做心怀感恩、有责任、有担当的大学生。 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。学校制定完善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办法》,设立素质学分,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。推行“四个一”行动(至少当一次学生干部、参加一次竞赛活动、参加一次演讲或组织一次集体活动、寻求一次一个月以上的社会基层工作经历),使广大学生更加高效、全面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。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,学校实施了本科生新生导师制,让新生导师对学生进行“思想引导、学业辅导、生活指导、心理疏导”。 思政队伍能力提升工程。学校严格按照“选优配强”的原则,实施“双带头、双培育”计划,实现教工党支部“双带头”全覆盖。学校在心理健康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、就业指导以及思政课等教学领域,拓宽了辅导员任教的工作渠道,落实了辅导员工作“五导一管”职责,开展思政队伍科研支持计划,加强了辅导员队伍“职业化、专业化、专家化”的建设。 (《中国教育报》2017年5月19日) 简讯: ▲近日,陕西师范大学、西北大学、西安外国语大学、西北政法大学、西安邮电大学成立“长安联盟”,联合培养复合型、应用型人才。联盟高校的学生可根据要求跨校修学分,攻读辅修专业。据了解,联盟高校师资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实行互聘共享,教师可在联盟内高校相互承担教学科研任务。同时,联盟内高校共享图书资料、学术讲座、实验教学、创新创业、学科竞赛、在线课程等教学科研资源。在学生联合培养上,联盟内高校支持本校学生跨校修读课程,相互承认学分。学校各自推出优势特色专业面向联盟内其他高校学生。学生跨校修读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并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,由开设专业的高校依规授予相应学位(第二学位)。 (《中国教育报》2017年5月23日)
编辑:杨月君 李 阳 电话:0311-87326042 电子邮箱:gjsh87326042@163.com
文件下载:教改动态第279期 |
地址: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 | 电话:87655970 | ||
Designed by jwc |